2020年11月12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共同主办的“世界公益慈善论坛2020特别会议”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下主会场和线上视频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香港大学校长张翔、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三位论坛联合主席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及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乔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副总干事恩吉达、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何昌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等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媒体等领域的60位嘉宾与会。另有公益慈善界在线嘉宾3252人,其中中文直播链接2387人、英文直播链接865人。
本次会议以“后疫情时代国际公益慈善合作”为主题,聚焦“全球经济融合”、“全球慈善链接与领导力”和“社区中的人民生活”展开研讨。
陈旭书记代表论坛主办方表达对各位嘉宾的欢迎,肯定自2016年以来四届论坛所产生的良好的国内外反响。陈旭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各国需要合作形成系统、整体和协同的治理解决方案。陈旭书记提出,长期以来,清华大学已经形成以校训精神为指引、学生社团为载体、志愿服务为核心、慈善研究为基础、慈善人才培养为任务、基金会资助为支撑、慈善精神养成为己任的公益慈善体系。在本次抗疫中,清华大学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并助力全球抗疫。在抗疫实践中特别注重开展公益慈善教育,促进公益慈善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人类情怀的养成。
陈旭书记强调,应对人类共同的危机,公益慈善从未缺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际社会迅速反应、共同行动。希望论坛进一步巩固多方合作和参与机制,支持各方代表参与论坛,搭建公益慈善事业各利益攸关者互相尊重、了解、协商与合作的平台;发挥学术委员会和华人社会工作合作机制的学术引领作用,做好世界公益慈善指数研究和发布工作;关注青年参与和成长,进一步深化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人才培养合作,提升青年学子全球公益慈善领导力;夯实全球公益慈善与社会服务协同合作网络,面向全球扩展网络成员,充分展现公益慈善事业的团结、活力与韧性,积极参与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民生保障和民心相通工作,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林松添会长在致辞中强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不仅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对全球经济、国际格局与治理体系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享受美好生活,实现美好梦想,是公益慈善人士携手努力的共同目标,也是各国政府和执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疫情当下,尊重生命就是最大的慈善;当今世界,坚持发展就是最大的慈善;面对危机,团结合作就是最大的慈善。作为从事民间外交的全国性人民团体,中国人民对外协会将充分调动国内外民间外交的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公益慈善合作,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和群体,不分种族、肤色、宗教和文化,实现共同发展。
张翔校长在致辞中指出,疫情中,港大创新学习及研究模式,汇集知识和力量,与大众同心防疫,携手砥砺。疫情危机下,更体现出社会慈善事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疫情可以阻碍交流的脚步,却阻碍不了善心的弘扬。在疫情中,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协力互助,通过捐赠物资、组织医疗团队和提供技术支持,搭建起牢固的抗疫防线。慈善组织作为社会公众善心的承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社会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公益慈善组织要积极探索转型,融入创新,突破局限。
段崇智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在新冠肺炎流行之际,世界公益慈善论坛可以发挥的作用更形显著。跨校和跨地域的协作,大学之间的合作,以及大学与慈善机构、社会服务及公共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亦必须加强及更具策略性,使大学能更有效地服务全球社会。
迈杰希·彼得代表顾问委员会给会议发来贺信。他提出,疫情当下的“此时此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守望相助、善意关爱和责任担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人类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每一天都不得不面对它,为克服这一艰难时期,并在此后脱胎换骨变得更加强大,我们需要坚持不懈,需要纪律约束,需要组织和国际合作。尽管当前的形势尚不明朗,但相信经此一疫,人类会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崇高,而且我们会从中收获良多”。
宫蒲光会长在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慈善事业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逐步迈入法治化发展轨道,在慈善规模、组织体系、监管体系、慈善文化、全面参与等方面发展迅速。但慈善事业总体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全面推进慈善法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乔卫理事长在演讲中指出,华侨华人在疫情期间为祖(籍)国和所在国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梦是广大华侨华人的最大公约数,是华侨华人能够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公益慈善合作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内在动力。要鼓励和引导华侨华人“更好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多做民心相通的公益慈善事业;要支持和帮助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国际公益慈善合作;要助力华侨华人成为中国梦连接世界人民美好梦想的桥梁和使者。
杨斌副校长分享了关于“谦逊的慈善”的思考。他指出,公益慈善发挥作用需要更有效的领导力。“谦逊的慈善”以“四个不以”为目的:不以收获赞美和关注为目的,不以商业收获为目的,不以证明自己为目的,不以改变他人为目的。“谦虚的慈善”强调施与受、当今与未来、内心与外在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超越占有的想法;强调可持续性。公益慈善教育应为公益慈善行业科学化、体系化、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应重视公益慈善文化养成和公益慈善精神传承,应在所有教育环节播撒公益慈善的种子。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发表题为以“疫情后的公益、慈善与社会责任:观察与思考、创新与实践”的演讲。项兵院长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疫情影响之下,包括收入和财富不均、社会流动性下降、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社会矛盾可能变得更加尖锐,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项目(二次分配)变得更为重要,社会主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流模式;捐赠和公益(三次分配)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的群体结构和价值取向可能也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
中国新闻周刊社长、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在演讲中指出,媒体应为公益慈善引来更多的关注,倡导公益慈善文明、传播慈善文化和价值,让慈善公益进入“寻常百姓家”。媒体要做一个链接者、一个平台,有效链接起政府、基金会、企业、个人和受助群体,实现社会资源和公益资源的高效对接,完善整个生态圈闭环。
中国商报社社长、中华工商时报社总编辑李树林、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国胜、中国老年报社总编辑张民巍分别主持议题或点评,突出了应对疫情需要关注的民营经济、学术研究和乐龄社会等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副总干事恩吉达、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何昌垂、北京周报社社长李雅芳、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香港赛马会慈善及社区事务执行总监张亮、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院长黄仰山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徐洪兰分别就全球合作及领导力、全球粮食安全、扶贫治理和人类福祉、民营经济、社区卫生及健康、社区资助和发展、社区心理卫生等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介绍了“世界公益慈善指数研究”计划进展,拟通过一套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的、包含发展中国家视角的指标体系及其应用,增强对不同国家、区域公益慈善发展及生态文化的理解,为全球公益慈善链接提供知识生产和基础平台,探索建立公益慈善国别研究网络,推动公益慈善和社会服务领域13个全球协同合作网络。
本次会议在世界公益慈善论坛框架内,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和《中国慈善家杂志》、《家族企业杂志》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世界公益慈善论坛传播和指数研究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公益慈善理念和最佳实践的传播交流。
【关于论坛】
世界公益慈善论坛由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发起,2018年邀请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四方签署备忘录共同主办。论坛每年定期于联合国国际慈善日暨中华慈善日举办。在论坛主办方和历次参会机构及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公益慈善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全球公益慈善行业的一次盛会。
世界公益慈善论坛致力于全球范围内公益慈善的实践推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政策倡导和经验分享、论坛秉持开放、平等的参与精神,坚持可信任、可持续的发展精神,积极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提升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的全球性合作,促进慈善事业和人类文明发展,增进民心相通和道德积累。